建国70周年迁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综述

2019-08-19 14:54:41 来源:迁安报社
进入移动版,省流量,体验好

建国70周年来,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,迁安人民团结一心,砥砺前行,谱写了开拓进取、跨越发展的壮丽篇章。迁安大地实现了从贫穷落后迈向全面小康、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的历史性跨越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坚持新发展理念,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,经济和社会发展成绩斐然。迁安正朝着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国范例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。

一 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

建国以来,迁安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,综合实力日益提升,区域影响力显著增强。

(一)经济总量不断取得新突破

建国之初,迁安市经济基础十分薄弱。1949年,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124万元,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7元。之后,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前行,在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、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、国民经济恢复、文化大革命等阶段后,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584万元,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6元。改革开放之后,我市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。1992年地区生产总值成功突破10亿元;2001年和2009年,分别突破100亿元和500亿元;2013年,突破千亿大关。2014年以来,全国经济处于“三期叠加”的特定阶段,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。我市面对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,坚决地去产能、调结构、转动力,国民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。2018年,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完成965.4亿元,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.4万元。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长8588倍,年均增长14%(按现价计算);其中,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833倍,年均增长18.3%(按现价计算)。

(二)财政实力显著增强

建国初期,迁安市财政较为困难。1949年,迁安市财政收入仅为346.5万元,1978年增加到1153万元。改革开放以来,财政收入飞速增长。1993年,全部财政收入首次破亿;2004年,突破10亿元;2008年、2011年和2012年,分别突破60亿元、70亿元和90亿元;2018年,全部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,达到144.8亿元。2018年全部财政收入比1949年增长4177倍,年均增长12.8%;其中,2018年全部财政收入比1978年增长1255倍,年均增长19.5%。70年来,财政实力的增强,有力地支撑了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。

(三)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

建国之初,迁安市工农业总产值在唐山十县中仅位居第8位,综合实力和区域影响力较小。改革开放之后,尤其是1984年胡耀邦总书记来迁视察后,我市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。1990年,跻身河北10强县(市);1995年位居河北20强之首;1996年撤县设市。步入新千年以来,我市抓住首钢东迁的历史机遇,又一次掀起经济建设高潮。2001年,跻身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,位居第82位;2005年,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,位居第52位;2011年成功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前30强;2018年,迁安市位居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第18位,区域带动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。

二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

70年来,迁安市由传统的农业县,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、工业体系日益完善、服务业繁荣壮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,产业结构持续优化,三次产业协调发展。

(一)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

迁安市曾是传统的农业县,建国初期,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,占比较高,工业和服务业非常薄弱。1949年,第一、二、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84.4%、6.8%和8.8%,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。到1978年,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调整为45.3%、34.1%、20.6%,二、三产业比重提高,但一产占比仍居最高。改革开放之后,工业发展突飞猛进,1989年,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8.3:40.4:21.3,第二产业占比超过第一产业,形成“二一三”格局。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,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,1992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4.3:44:3:31.4,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一产业,形成“二三一”格局。撤县设市之后,尤其是首钢东迁之后,迁安市二、三产业飞速发展,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。2018年,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.3%、57.9%和38.8%;其中,第二、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4.8%和37.3%。

(二)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

建国之初,迁安市农业生产仅靠人力和畜力,有效灌溉面积少,生产能力非常落后。新中国成立后,县委、县政府领导人民大力兴修水利,购进农作机械,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。改革开放以来,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,加之农业机械、农药、化肥的应用以及农业技术的推广,农业生产快速发展,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。70年来,迁安市粮食总产量由建国之初年的4.1万吨,增长到2018年的16.4万吨;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建国之初的0.13亿元,增长到2018年的55.1亿元;农村用电量由1963年的79万千瓦时,增长到2018年的266898万千瓦时;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65年的1580千瓦,增长到2018年的1116921千瓦。2018年末,迁安市拥有6个现代农业园区,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1家,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8.1%。

(三)工业体系日益完善

新中国成立前夕,迁安市除造纸业勉强维持外,其他各业因战乱破坏,均处于倒闭的边缘。新中国成立后,迁安市工业开始真正起步。1978年,工业已涵盖造纸、铁矿、机械加工、冶金、煤炭、建材、化肥、纺织、地毯、食品等行业,工业企业数量由1949年的22家增长到86家,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04万元增长到8085万元,比1949年增长77倍(按现价计算)。改革开放之后,工业经济迅猛发展,生产规模不断扩大。工业总产值1991年首次突破10亿元,2001年突破100亿元,2009年突破1000亿元。2018年,迁安市已覆盖国民经济工业行业分类41个大类中的35个,其中制造业覆盖31个大类中29个;形成了精品钢铁、装备制造、现代化工、生态建设四大支柱产业和生物医药、新材料、节能环保三大新兴产业。2018年,全市拥有工业企业共计1361家,工业总产值1964.3亿元,比1978年增长2429倍(按现价计算)。

(四)服务业繁荣壮大

建国之初至改革开放,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。1949年,迁安市服务业增加值99万元,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8.8%;1978年,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392万元,比1949年增长23倍(按现价计算),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.6%。改革开放之后,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。1987年,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亿元;1995年,突破10亿元;2006年、2010年和2014年,分别突破100亿元、200亿元和300亿元大关。2018年,迁安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74.1亿元,比1978年增长1563倍(按现价计算),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.8%。其中,交通运输业、批发零售业、营利性服务业、金融业、房地产业、住宿餐饮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40.2%、23%、10.5%、9.4%、4.3%和4.1%,服务业各行业全面发展,方兴未艾。




社会发展长足进步



70年来,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,基础设施完成进化,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。

(一)交通和邮电事业飞速发展

建国之初,我市交通非常落后。运输工具方面,1949年汽车数量为零,运输工具主要为胶轮大车、铁瓦木轮车、手推车等; 1958年全县购进汽车(货车)2辆、拖拉机2台。公路通车里程方面,1952年仅为96公里,交通非常不便。1978年,有从事运输的拖拉机202台,汽车数量增至114辆,公路通车里程增至512公里,货运周转量1922万吨·公里。改革开放以来,交通运输线路成倍增长,运输网络逐步建立。2018年,辖区内铁路相互交错,京秦铁路、大秦铁路、津秦高铁横贯东西,卑水铁路、迁曹铁路纵贯南北;公路四通八达、密织成网,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314.1公里,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270.1公里,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;拥有各类交通运输车辆20.1万辆,货运周转量达到165939万吨·公里;客运周转量66931 万人·公里。

建国之初,我市邮政通信发展水平很低。1949年,邮电局所2处,交换机总容量20门,电话机仅2台。1978年,邮电局所达到13处,交换机总容量3880门,电话机数量达到3182台,邮电业务总量48万元。改革开放后,政府加大邮电通讯基础设施的投入,邮电通讯事业迅猛发展。互联网、移动通讯后来居上,信息化、网络化加速推进。2018年,邮政局所22处;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.04万户,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8.8万部,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01.5部/百人;年末宽带用户达到15.9万户,宽带接入能力达到500M以上。2018年邮政业务收入5368.1万元,通讯业务收入41227万元。

(二)教育和文化事业令人瞩目

建国之初,我市教育水平低下,居民受教育程度低。1949年,我市只有1所简易师范学校和337所小学,教职工共计739人;小学在校生20915人,师范学校至1955年停办实际毕业共计340人。1979年至1980年,教育系统落实政策,对小学进行整顿,小学教育达到普及标准;1981年小学入学率达到99.2%。改革开放之后,教育事业开始全面发展,义务教育不断完善,高等教育不断加强,居民受教育程度得到显著提高。2018年,我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76所,在校生148017人,教职工总数10738人;其中省属大专院校1所,在校大学生4215人,教职工142人。全市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巩固率分别为100%和99.3%;高中教育普及率96%。

建国之初,文化事业非常落后,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极度匮乏。70年来,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,文化事业得到繁荣发展。2018年,全市拥有博物馆、图书馆、文化馆各1家;图书馆藏书量35.1万册,全年借阅人次25.1万人次。开展戏曲广播体操、广场舞等各类培训65场,培训基层文艺骨干、爱好者5520人次,组织开展“六进”文艺演出120多场,惠及群众9.2万余人次。全年举办文化惠民演出60场,完成戏曲进基层演出30场,进京演出39场,开展流动博物馆进基层4次,活动遍布城乡。全年惠民电影放映5496场,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满足。

(三)医疗卫生水平全面提高

建国之初,我市医疗卫生水平非常薄弱,只有1个卫生院,卫生人员10人,其中技术人员8人。1978年,城乡医疗体系已经建立,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,辖区内医疗机构共计62个,拥有床位数581张,卫生技术人员526人;医疗机构中县医院1个,公社卫生院42个,卫生防疫站、妇幼保健站各1个。改革开放之后,医护人员不断发展壮大,医疗条件明显改善,医疗水平迅速提高,卫生事业进步显著。2018年,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28个,其中医院19个,卫生院19个,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,疾控中心1个,妇幼保健院1个,农村卫生室430个,诊所(门诊部)349个。年末实有床位4333张,卫生技术人员6092人,其中执业(助理)医师以上2536人,注册护士2590人。医疗卫生水平全面提高。

(四)城镇和生态建设呈现新格局

70年来,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,我市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和资源配置,城市建设日新月异,城镇化水平不断加快,建成区三山拱卫、两河环绕,“1-3-38-48”四级城镇体系加速构建。2018年,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7.7%,建成区面积44.35平方公里,城市路网密度达到7.51公里/平方公里,道路面积率达到15.8%,建成区绿地率40.7%,绿化覆盖率42.04%,主城区管道天然气普及率达到75%。

我市环保工作从无到有,从弱到强,生态文明建设已深入人心。改革开放之初,我市已经开始重视环境治理,1980年成立迁安县环保科,环境保护知识及环保法规宣传逐渐普及。1985年,环境监测站成立。1993年环保科升为二级局,1996年升级为一级局,各项环保工作扎实推进,环境质量不断改善。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深入人心。2018年,全市森林覆盖率44.9%,比2012年提高4.9个百分点;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40天,细颗粒物(PM2.5)平均浓度逐年下降。



人民生活水平翻天覆地



70年来,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,带领迁安人民披荆斩棘、砥砺前行,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同时,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(一)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不断改善

建国之初,我市经济落后且以农业为主,全部从业人员9.6万人,其中第一产业占比91%。随着经济的发展,就业状况逐步改善。1978年,全部从业人员达到16.9万人,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77.1:14.6:8.3。改革开放之后,经济飞速发展,就业规模不断扩大,从业人员逐渐向二、三产业转移。2003年,从业人员结构为30.4:46.3:23.3,二产从业人员超过一产;2005年,从业人员结构为22.7:46.2:31.1,三产从业人员超过一产。2018年,全部从业人员达到45.3万人,结构为13.9:39.6:46.5,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。

(二)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实现伟大飞跃

建国之初,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很低。1949年,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0元;1952年,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171元。到1978年,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元;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587元;1980年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自行车40辆、缝纫机36架、收音机23台,电视机、洗衣机等家电仍为空白。改革开放以来,经济的飞速发展,带动居民就业规模不断扩大,收入水平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于2004年、2005年和2010年突破万元大关。2018年,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81912元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327元、23255元;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达到28838元、14396元;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7.93平方米、38.89平方米。2018年,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3%,比1991年下降27.2个百分点;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4.5%,比1990年下降25.6个百分点。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实现质的飞跃,家用汽车、手机、电脑、大家电基本普及。

(三)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

建国之初,我国社会保障尚属空白。改革开放以来,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。我市自1986年9月成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来,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,充分发挥“安全网”和“稳定器”作用,已形成基本养老保险、基本医疗保险、工伤险、失业险、生育险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,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。2018年,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1.6万人;其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14.4万人,机关、事业养老保险2.6万人,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33.7万人、失地农民养老保险0.9万人。2018年,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1.5万人;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3.5万人,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8万人。2018年,工伤保险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.1万人和4.9万人。

回首向来风雨路,初心如磐谱华章。七十载沧桑巨变,七十载砥砺前行。迁安七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,将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中留下最光辉的一页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,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,迁安,将在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走向下一个辉煌!


来源:迁安报社
责任编辑:邢少宾
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
			河北新闻网
			官方微信
			
			河北日报
			客户端
			

相关新闻

电子报
立即打开
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