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文字记录生活变迁,迁安70岁老人54年坚持写日记

2019-02-27 14:05:59 来源:环渤海新闻网
进入移动版,省流量,体验好

日记人人都会写,但坚持写一辈子却不那么容易。家住迁安永安小区的70岁老人张海彬,从16岁开始写日记,已经坚持了54年。在这些日记里,有他成长的经历和思想变化,也有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和国家大事,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变迁都被他浓缩记录在了8个日记本里。

张海彬1949年出生于迁安扣庄乡寺前村,因为家庭原因,他13岁小学毕业后就辍学了,之后便加入到了“挣工分”的行列。“16岁那年,看到比我年龄大点的村民纷纷应征入伍,我萌生了强烈的当兵保家卫国的想法。”张海彬说,那种迫切的愿望让他拿起笔,记录下当时的心情。也就是从那时起,仅有小学文化的张海彬开始写日记。

“最初那两年写的日记并不成型,也就是偶尔心血来潮有感而发,正式记录生活的日记应该是在十七八岁后。”张海彬说,那时,他在村生产队担任小队会计,接触的人和事多了,他对生活的感悟也越来越多,日记内容也越来越丰富,除了记录发生在身边的小事,他也开始关注国家大事,并记录下自己的看法。

1970年,21岁的张海彬终于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,正式成为一名军人。“我的理想,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70年12月28日实现,从此跨入部队大学校,战斗在祖国的西南边疆——张海彬1971年1月5日”——这是张海彬入伍后的第一篇日记,题目是《难忘的一天》。记者看到,在日记后面,还有这样一段说明:12月28日由夏官营乘汽车到达滦县,于1971年元月4日晚到达昆明。“我的文化水平不高,也谈不上写作水平,这样记录就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回忆当时的经历。”张海彬说。

记者随机翻看张海彬当兵之后所写的日记,其中既有像《乘车路上之感》等记录其在新兵赶赴军营途中的所见、所闻、所感的内容,也有像《登山军训好》《怎样对待荣誉》《动员拉练》《怎样对待批评》《为人民服务要有行动,保卫祖国要有本领》等在部队中的生活以及面对荣誉、批评的思考等等。“这些日记不仅为我留下了宝贵的当兵岁月的记忆,更像是我的一面镜子,记录了我在那个年代的成长与进步,让我不忘初心,一步一步向自己的理想努力!”张海彬说。

1976年,张海彬走出部队,被分配到唐山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,1981年,他又被调到首钢矿业公司,直到2004年退休。工作之余,张海彬始终不忘用日记本记录下自己的生活。他的记录范围更加广泛,从工作到生活,从国家大事到繁琐小事,从社会现象到个人言行,一则新闻、身边的一件事、他人的一句话,都能写入他的日记,张海彬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并记录生活,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。“我并不是天天写日记,而是选取我认为有意义、有价值的事情记录下来,发表自己的看法。”在张海彬看来,写日记既能充实生活,也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。

“老伴儿去世后,写日记更成了我的精神寄托!”张海彬告诉记者,他的老伴儿生前身体不好,患脑血栓病30多年,落下口齿不清、腿脚不便后遗症,他不离不弃照顾了30多年。2017年9月,张海彬的老伴儿去世。“每次翻看日记,仿佛日子又回到了从前,这不仅是我的记忆,也是这半个多世纪社会发展的记忆,世事变迁,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!”

“虽说人老了,但是也要有所追求,有好的东西就要记录下来。”张海彬表示,今后,只要手能动,脑能动,他就会一直把日记写下去,“人生的追求永远也不会老!”(环渤海新闻网)


责任编辑:郑丽涛
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
			河北新闻网
			官方微信
			
			河北日报
			客户端
			

相关新闻

电子报
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